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关键要点
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通常为81毫克)在预防首次心血管疾病(CVD)方面可能有一定益处,但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
对于50-59岁且10年CVD风险≥10%的人,证据倾向于支持个体化决策,可能有益,但需与医生讨论。
对于60岁及以上的人,证据倾向于不建议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以预防首次CVD,因出血风险可能超过益处。
一个意想不到的细节是,阿司匹林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但这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益处与风险概述
益处: 低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尤其对有高CVD风险的50-59岁人群可能有益。此外,长期使用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风险: 主要风险包括胃肠道出血和出血性中风的风险,这些风险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特别是在60岁以上人群中。
年龄分层建议:
50-59岁: 如果10年CVD风险≥10%,可个体化决定是否开始服用,需与医生讨论。
60岁及以上: 不建议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以预防首次CVD,因出血风险可能超过益处。
理论影响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酶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产生,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也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尤其在老年人中。
结论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在决定是否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时,与医生充分讨论个人健康状况和风险因素,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需谨慎。
详细研究报告
本文对50岁以上人群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健康收益与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基于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理论探讨了阿司匹林对人体的影响。以下内容涵盖了所有相关细节,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科学理解。
背景与定义
低剂量阿司匹林通常指每日81毫克的剂量,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CVD),包括心肌梗死和中风。研究重点是初级预防,即预防首次发生这些事件,而非二级预防(预防复发)。50岁以上人群因年龄相关风险增加,成为研究重点,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的出血风险。
健康收益与风险分析
根据2025年的最新研究和指南,50岁以上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收益与风险因年龄和个体风险因素而异。以下是详细分析:
年龄50-59岁的收益与风险
收益: 对于50-59岁且10年CVD风险≥10%的人,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抗血小板作用降低CVD事件风险。模型数据显示,在这一年龄段,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适度的净益处,特别是在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和预期寿命方面的增益。
风险: 主要风险包括胃肠道出血和出血性中风,风险虽较小但需关注,尤其在有出血倾向(如胃溃疡史或使用抗凝药物)的人群中。
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对于40-59岁且CVD风险≥10%的人,是否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应个体化决策(C级推荐),需与医生共享决策,考虑81毫克/日的常用剂量。
年龄60岁及以上的收益与风险
收益: 对于60岁及以上的人,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初级预防中的益处不明显。大型临床试验如ASPREE(2018年)发现,健康老年人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并未延长健康独立生活时间,也未显著预防CVD、痴呆或残疾。
风险: 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包括胃肠道出血(绝对风险增加0.2%-0.9%)和颅内出血(绝对风险增加-0.2%-0.4%)。2023年的研究还发现,65岁以上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贫血风险增加20%,可能导致头晕、气短等症状。
建议: USPSTF在2022年推荐,对60岁及以上人群不建议开始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以预防首次CVD(D级推荐),并建议在75岁左右考虑停止使用,基于模型数据显示此年龄段益处减少。
其他潜在益处
一个意想不到的细节是,阿司匹林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研究显示,长期使用(5-10年)可能减少结直肠癌死亡率,但这不是初级预防CVD的主要考虑因素,且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理论分析
阿司匹林的效应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药理学机制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通过不可逆地乙酰化并抑制环氧合酶(COX)酶发挥作用。COX-1在血小板中持续表达,产生血栓素A2,促进血小板聚集;COX-2在炎症时诱导表达,参与前列腺素合成。阿司匹林抑制COX-1减少血栓素A2生成,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CVD事件;同时对COX-2的抑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
病理学影响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病理变化,如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这是由于抑制COX-1减少胃黏膜保护性前列腺素(如PGE2和PGI2)的生成。尤其在老年人中,这一风险因胃酸分泌减少和共病增加而放大。此外,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风风险,特别是在有高血压或脑血管病史的人群中。
生理学效应
阿司匹林对肾功能有潜在影响,特别是在低血容量或肾血流减少时,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这是由于抑制COX-1减少肾脏前列腺素的保护作用。此外,阿司匹林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系统,增加术后或外伤后的出血风险,尤其在老年人中。
当前争议与临床实践
尽管研究趋向于不推荐60岁以上人群初级预防使用阿司匹林,但仍有许多老年人继续服用,2024年的研究显示,许多60岁以上美国人仍为预防CVD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尽管出血风险增加。专家建议,患者应与医生讨论是否继续或停止使用,避免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的反弹效应。
总结与建议
对于50-59岁且CVD风险高的人,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益,但需个体化决策;对于60岁及以上的人,出血风险通常超过益处,不建议开始使用。所有决定应基于个人健康状况、CVD风险评估和医生建议。
以下表格总结了不同年龄段的推荐:
年龄段 | 推荐 | 等级 | 备注 |
---|---|---|---|
50-59岁(CVD风险≥10%) | 个体化决策,需与医生讨论 | C | 可能有小净益处,考虑81毫克/日剂量 |
60岁及以上 | 不建议开始服用以预防首次CVD | D | 出血风险超过益处,75岁可考虑停止 |
关键引用
详细了解每日阿司匹林疗法的益处与风险:
USPSTF关于预防CVD的阿司匹林使用推荐:
下面是一份关于50岁以上一般健康人群(无既往长期疾病)长期每日服用低剂量(81mg)阿司匹林的综合研究报告,重点从心血管保护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1. 背景与研究动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等)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低剂量阿司匹林因其抗血小板作用长期以来被认为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潜在益处。但对于没有既往心血管病史的50岁以上一般健康人群,其长期使用能否真正获益仍存在较大争议。研究旨在从多学科角度分析阿司匹林的正负面效应,为是否采用预防性服用提供理论依据和风险收益评估。
2. 药理学视角
• 抗血小板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不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1(COX-1),进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TXA2是一种强效的血小板聚集剂,其减少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从而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81mg作为低剂量已足以实现对血小板功能的持续抑制,同时对COX-2介导的炎症反应影响相对较小。
• 抗炎及潜在抗癌作用
除了抗血小板效果外,阿司匹林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部分研究认为,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降低某些癌症(如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但这一效应在机制上尚未完全明确,也存在争议。
3. 病理学与生理学分析
• 血液与血管生理学
阿司匹林通过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形成,在血管内环境中有助于保持血流的畅通,改善微循环,进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这一抑制作用是全身性的,不仅在病理状态下发挥保护作用,也会影响机体正常的止血机制。
• 出血风险及胃肠道损伤
阿司匹林抑制COX-1不仅在血小板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减少胃肠道黏膜中保护性前列腺素的生成。这会降低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胃肠道溃疡及出血风险。虽然81mg的低剂量相较于高剂量用药风险较低,但长期使用仍可能导致消化道微出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引发严重的出血事件(如颅内出血)。
• 平衡生理效应
生理上,阿司匹林降低血小板聚集有助于预防因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但这一作用的非选择性使得机体在遭受创伤或其他出血风险因素时,止血功能可能受损,进而出现并发症。
4. 健康收益
• 心血管保护作用
临床上,阿司匹林在二级预防(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复发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50岁以上一般健康人群来说,预防性服用有望降低首次心肌梗死或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尽管这一作用在原发预防中的绝对收益较小且存在个体差异。
• 抗炎及其他潜在益处
除了直接的心血管保护,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慢性低度炎症,对预防某些慢性疾病(例如部分癌症)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效应在临床试验中尚未达成一致结论。
5. 健康风险
• 出血风险增加
主要风险在于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尽管81mg的剂量较低,但在长期服用中,特别是在无心血管高危背景的个体中,其出血风险可能与心血管获益相抵消。近年来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如ASPREE、ARRIVE试验)在原发预防人群中显示,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带来的出血风险可能超过其在降低心血管事件中的收益。
• 其他潜在副作用
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引起消化系统不适、慢性微出血引发的贫血等问题,需在服用前进行详细评估。
6. 综合讨论与临床建议
• 风险收益平衡
对于50岁以上无既往心血管疾病的一般健康人群,现有证据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在预防首次心血管事件中的净效益并不明显。虽然药理学机制支持其抗血栓作用,但由此带来的出血风险在统计学上往往与其保护作用相平衡,甚至在部分研究中风险高于收益。
• 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
考虑到个体差异(如隐性出血风险、胃肠道疾病史、合用其他抗凝药物等因素),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对于低风险的健康人群,预防性使用的价值可能不如对那些高风险人群明显。
•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虽然从药理学角度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机制具有明确的保护心血管的潜在优势,但在生理和病理实践中,由于其对正常止血过程的干扰,长期使用带来的副作用不可忽视。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针对原发预防的推荐意见较为谨慎。
7. 结论
综合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的理论分析以及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数据,对于50岁以上无心血管疾病史的一般健康人群,长期每日81mg低剂量阿司匹林在预防首次心血管事件方面的收益与增加的出血风险之间难以取得明显净优势。因此,在缺乏明显高危因素的情况下,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应持谨慎态度,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这一分析既考虑了阿司匹林在分子及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也结合了临床上观察到的副作用及大规模试验数据,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评估的重要性。最终,个体化医疗策略是确保风险收益平衡的关键。
https://g.co/gemini/share/1ead61bb207c
I. 引言
50岁以上人群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概述: 在过去,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通常为75-100毫克)在50岁以上人群中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预防首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和二级预防(预防已确诊心血管疾病患者再次发生事件)1。这种广泛应用源于早期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指南对该做法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和个体化1。这种转变反映了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潜在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的更深入理解,以及认识到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从这种预防性治疗中获益。
因此,有必要对50岁以上人群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健康收益与风险进行全面研究,从药理学机制、病理学影响和生理学效应的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理解全面健康效应的重要性: 50岁以上人群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高发群体,因此,对于这类人群而言,合理使用阿司匹林等预防性药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都会增加,这使得在评估阿司匹林的作用时,需要仔细权衡其潜在的益处和风险。
个体化医疗理念强调根据个体的具体风险因素和健康状况制定治疗决策,这在评估老年人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时尤为重要。全面理解阿司匹林的健康效应是进行有效风险分层和知情决策的关键。
II. 药理学基础: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环氧合酶(COX)的抑制:
阿司匹林发挥其多种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不可逆地乙酰化环氧合酶(COX)的活性位点中的丝氨酸残基,从而抑制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的活性3。这种乙酰化作用导致这些关键酶失去活性,从而影响下游多种信号分子的合成。
COX-1在包括血小板和胃黏膜在内的全身大多数细胞中组成型表达,在维持多种生理稳态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产生保护胃黏膜的保护性前列腺素以及在血小板中合成的血栓素A2,后者对于正常的血小板聚集至关重要4。
相反,COX-2通常在大多数组织中以低水平表达,但在炎症刺激(如感染、损伤和炎症介质)下会迅速被诱导表达。其主要作用是产生导致炎症反应、疼痛和发热的前列腺素4。
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效力高于对COX-2的抑制效力4。这种差异抑制对于理解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至关重要。
阿司匹林抑制两种COX同工酶,其在低剂量下对COX-1的优先作用是其抗血小板效应的关键,而COX-2的抑制则有助于其抗炎和潜在的抗癌作用。这种双重抑制解释了阿司匹林的多种效应,但也解释了其可能因干扰COX-1介导的稳态功能而产生的副作用。例如,抑制胃黏膜中的COX-1会减少保护性前列腺素的产生,增加胃黏膜对酸损伤的易感性。
对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合成的影响:
COX酶催化花生四烯酸级联反应的初始步骤,导致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TXA2)的合成4。这些分子作为局部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理效应。
血栓素A2(TXA2)主要由血小板通过COX-1产生,是一种强效的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收缩剂4。其在形成血凝块以止血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列环素(PGI2)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通过COX-2产生,与TXA2具有相反的作用。它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血管舒张,有助于维持血流并防止不必要的血栓形成4。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中COX-1的不可逆抑制导致TXA2的产生显著且持续地减少,这种抑制作用持续整个受影响血小板的寿命,约为8到10天4。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持久抗血小板作用归因于血小板缺乏细胞核,因此一旦COX-1被不可逆地抑制,就无法合成新的酶。这使得阿司匹林与其他可逆性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区分开来,后者的作用随着药物的代谢和从体内清除而更快地消失。这种理解对于理解为什么每日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效至关重要——它可以确保在新的血小板生成时持续抑制血小板TXA2的产生。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而导致TXA2水平降低,从而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这是血栓(血凝块)形成的基本过程4。
这种抗血栓形成的特性是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方面发挥作用的主要药理学基础,这些事件通常是由狭窄或受损动脉中形成血凝块引起的4。
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通常为每日75至100毫克)足以有效抑制大多数个体中TXA2依赖性血小板聚集4。
虽然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但重要的是要注意它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现象。血小板拥有多种激活途径,并且在血管损伤部位释放的强效激动剂(如胶原蛋白和凝血酶)即使在阿司匹林存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诱导血小板聚集。这表明阿司匹林通过使血小板更难聚集来降低血栓事件的风险,但它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血管严重损伤的情况下。
非COX相关效应:
除了其众所周知的对COX酶的影响外,阿司匹林还显示出其他可能有助于其整体治疗效果的药理作用。例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是凝血级联反应中的关键酶,它促进血凝块的形成8。
此外,阿司匹林可以直接与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纤维蛋白原是纤维蛋白的前体,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的结构网络。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纤维蛋白凝块的结构,使其更具孔隙,更容易通过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分解8。
阿司匹林还被报道具有抗氧化特性,可能有助于减少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着作用4。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超出了对COX-1的抑制和TXA2的减少。这些非COX相关的作用,如影响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溶解,表明阿司匹林在预防血管事件中的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和多方面。对阿司匹林药理学的更广泛理解可能对于解释其在某些情况下观察到的临床疗效非常重要,在这些情况下,仅血小板聚集的减少可能无法完全解释其益处。
III. 对50岁以上人群心血管健康的生理影响
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益处:
几项一级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可以适度降低无既往心血管疾病个体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15。
一些研究,如“妇女健康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对65岁及以上的女性预防心血管事件(尤其是中风)有轻微益处16。
早期的指南,如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的建议,认为可以考虑对40至59岁且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成年人进行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7。
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益处似乎更多地体现在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上,而不是对中风或心血管死亡的影响。这表明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主要作用可能与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风险:
对于许多没有确诊心血管疾病的个体而言,主要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通常超过了所观察到的轻微益处16。
最近的大型临床试验,如ASPREE、ASCEND和ARRIVE研究,显示在没有既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中,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并未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发生率,但确实增加了出血的风险2。
因此,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目前的指南(2022年)建议,不应在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开始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20。
对于40至59岁且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成年人,应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开始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20。
在一级预防中使用阿司匹林的风险效益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向不利方向转变,尤其是在60岁以后,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出血并发症的基线风险更高。这凸显了年龄在决策过程中的关键重要性。
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
益处:
对于已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低剂量阿司匹林在降低复发性心肌梗死、中风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方面具有明确且充分证实的益处2。
研究表明,在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中,阿司匹林可将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约21%,全因死亡率降低约13%16。
有力的证据支持在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中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预防未来事件的益处通常超过了相关的出血风险。这仍然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一个基石。
风险:
即使在二级预防的情况下,使用阿司匹林也与出血风险的增加有关,尽管在大多数已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预防严重复发性心血管事件的绝对益处通常被认为超过了这种风险16。
研究表明,在二级预防的背景下,年龄并不显著影响阿司匹林剂量(每日81毫克或325毫克)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26。
即使在二级预防中,也需要仔细评估个体患者的出血风险,特别是对于可能存在其他风险因素的老年人。这强调了即使对于已经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也需要持续进行风险评估。
血管舒张效应:
阿司匹林对血管舒张(血管扩张)的影响是复杂的,似乎涉及依赖环氧合酶和不依赖环氧合酶的机制27。
一些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会减弱身体在热刺激下皮肤血管扩张的自然反射30。
相反,其他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的活性代谢物水杨酸盐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涉及PYK2和RhoA/Rho-激酶蛋白的特定信号通路来促进血管舒张29。
此外,阿司匹林已显示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乙酰胆碱的血管扩张反应,表明其可能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27。
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血管舒张的具体生理效应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因特定的血管床、个体的潜在健康状况以及其他因素而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充分理解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促进阿司匹林的整体心血管效应。
IV. 胃肠系统的病理风险
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损伤机制:
阿司匹林损伤胃肠道的主要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COX-1,从而减少通常保护胃和肠道内壁免受胃酸损害的前列腺素的产生3。
阿司匹林还会增加胃酸分泌并破坏保护性黏膜屏障,进一步加剧潜在的损伤36。
此外,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虽然有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但会加剧胃肠道任何现有病变或损伤引起的出血37。
阿司匹林对胃内壁具有直接刺激作用,这也可能导致溃疡和出血的发生38。
新兴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涉及肠道微生物和胆汁酸的机制引起小肠损伤36。
阿司匹林减少胃肠道保护机制和损害身体形成血凝块以止血的能力的双重作用,显著增加了溃疡和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这种双重影响解释了为什么胃肠道并发症是与阿司匹林使用相关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长期治疗。
胃肠道并发症的范围: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即使是低剂量,也与各种胃肠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相关,包括不适、黏膜糜烂(内壁损伤)、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以及可能严重的出血事件1。
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比,源于食道、胃或十二指肠的上消化道出血在阿司匹林使用者中更为常见44。
胃肠道副作用是患者可能需要停止服用阿司匹林的常见原因7。
虽然通常认为低剂量阿司匹林比高剂量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并发症风险更低,但这些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仍然具有临床意义,尤其是在50岁以上人群中长期使用时。这凸显了在开始或继续阿司匹林治疗之前,考虑个体胃肠道疾病史和潜在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与年龄相关的脆弱性:
老年人,特别是70岁及以上的人群,本身就更容易发生胃肠道出血,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负面影响2。
研究表明,在服用阿司匹林的个体中,发生严重胃肠道出血事件的绝对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4。
已发现有几个风险因素会进一步增加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风险,包括年龄较大、吸烟史、高血压、慢性肾病和肥胖44。
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后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突显了在这种人群中进行仔细的风险效益评估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一级预防方面,其益处可能不太明显。这强化了当前指南不建议在60岁或70岁以上个体中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建议。
阿司匹林诱发胃病的病理学:
与阿司匹林使用相关的常见病理学发现是反应性胃病,其特征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胃内壁的特定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胃小凹增生(分泌黏液的细胞数量增加)、水肿(肿胀)和血管充血,而没有明显的炎症35。虽然并非阿司匹林特有,但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个体中经常观察到这种损伤模式。
内窥镜检查阿司匹林使用者的上消化道可能会发现红斑(发红)、糜烂(内壁的浅表损伤)和溃疡性病变(内壁的更深层破裂),这些发现通常在胃窦(胃的下部)更为明显35。
显微镜下检查胃内壁的活检样本可能会显示固有层(结缔组织层)中以单核细胞为主的轻微至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上皮细胞的再生性变化的迹象35。
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内壁损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学特征,通常描述为反应性胃病,可以通过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来识别。这种理解有助于诊断和管理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认识到这些特定的病理学特征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区分阿司匹林相关的胃肠道问题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病。
V. 神经系统考量:颅内出血
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
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相关的一个重要风险是出血风险增加,包括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出血性中风,即脑内出血1。
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一致表明,即使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也与颅内出血的风险略有但确切的增加相关49。
虽然阿司匹林在某些情况下能有效预防血栓相关性中风(更常见的缺血性中风),但这种益处是以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为代价的,出血性中风虽然不常见,但往往更为严重。这是评估阿司匹林治疗的整体风险效益时的一个关键考虑因素。
老年人的风险:
老年人由于血管脆弱性增加以及跌倒导致头部外伤的风险更高,因此本身就更容易发生胃肠道出血和出血性中风2。
专门针对健康老年人进行的研究,如ASPREE试验,发现与接受安慰剂的受试者相比,随机接受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受试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统计学上显著增加50。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中,头部外伤(如跌倒)后发生脑或颅骨出血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升高51。
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后颅内出血风险增加,尤其是在跌倒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支持了当前不建议在该年龄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建议。像颅内出血这样严重的神经系统事件的可能性使得许多老年人一级预防的风险效益计算尤其不利。
阿司匹林诱发颅内出血的机制:
与阿司匹林使用相关的颅内出血风险增加主要归因于其抗血小板作用,该作用会损害血液有效凝固的能力,从而延长可能发生的任何出血55。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发生的血管自然脆弱性也可能导致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脑出血53。
颅内出血(ICH)后损伤的潜在机制是复杂的,涉及血肿(脑组织中的血凝块)的初始机械损伤,以及涉及炎症和其他因素的继发性损伤过程56。阿司匹林的存在可能会通过阻碍身体控制出血和限制血肿大小的能力来加剧这些情况53。
通过干扰身体正常的凝血机制,阿司匹林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脑内出血,即使是相对轻微的创伤或血管破裂也会导致出血。这强调了在老年人中仔细权衡潜在的神经系统风险与心血管益处的重要性。这突出了阿司匹林主要药理作用在脆弱的脑血管背景下的直接生理后果。
VI. 对肾功能的影响
潜在的肾损伤:
长期和过量使用某些止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潜在的肾脏损害有关,这种情况称为镇痛药肾病58。
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少肾脏的血流量,这尤其在高剂量和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或加重既有的慢性肾病(CKD)58。
虽然通常认为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影响不如高剂量或多种止痛药联合使用那么显著,但仍应考虑其潜在的肾脏影响,尤其是在存在既往慢性肾病的情况下。这对于可能患有影响肾脏健康的合并症的患者非常重要。
低剂量阿司匹林与肾功能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与肾功能下降速度加快有关62。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尚未接受透析的晚期慢性肾病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与进展为透析和在开始透析治疗前死亡的风险较高相关63。
然而,其他研究并未显示短期低剂量阿司匹林对没有既往肾脏问题的老年患者的肾功能有任何显著的负面影响64。
关于5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那些患有既往肾脏疾病的人群)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影响的证据似乎有些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这突出了一个需要更多研究来阐明不同肾功能水平个体潜在风险和益处的领域。
镇痛药肾病:
镇痛药肾病是一种慢性肾脏损伤,可能由长期过量使用镇痛药引起,包括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药物(如非那西丁(现已不广泛使用)和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使用60。
这种情况更常与长期使用多种镇痛药和较高总剂量相关,而不是单独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60。
镇痛药肾病的症状可能多种多样,从尿液检查中的无症状发现到更明显的慢性肾病体征(如疲劳、贫血和高血压)不等61。
镇痛药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大量使用镇痛药史和既往肾脏疾病59。
虽然单独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经典镇痛药肾病的风险可能较低,特别是与联合使用镇痛药相比,但医疗保健提供者仍应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并发症,尤其是在有显著镇痛药使用史或潜在肾脏问题的患者中。这强调了从患者那里获取完整用药史并考虑长期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潜在风险的重要性。
VII. 心血管以外:阿司匹林与癌症预防
结直肠癌预防:
大量证据,包括观察性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定期使用阿司匹林,即使是低剂量,也可能与降低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相关67。
一项在挪威进行的大规模全国队列研究发现,在5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目前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较低的CRC风险相关,并且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这种风险降低更为显著67。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表明,对于生活方式不太健康的人群,即那些体重指数较高、吸烟较多、饮酒较多、体力活动较少以及饮食质量较差的人群,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的潜在益处可能更为显著68。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在2016年的早期建议中指出,对于年龄在50至59岁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成年人,可以考虑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CVD和CRC的一级预防69。
然而,根据最近的、可能相互矛盾的证据,USPSTF在其2022年的更新中得出结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确定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是否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或死亡率21。
虽然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具有保护作用,特别是长期使用以及可能在具有特定风险因素的个体中,但由于一些相互矛盾的发现以及需要仔细权衡阿司匹林治疗相关的出血风险与潜在益处,当前的医疗指南对此持谨慎态度。这突显了对阿司匹林在癌症预防中的作用的理解正在不断发展,并且需要持续进行研究以阐明其对于该适应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他癌症的预防:
除结直肠癌外,一些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表明,定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与降低其他胃肠道癌症(如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生率相关72。
新兴研究还在探索阿司匹林在预防其他类型癌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方面的潜在作用,但这些领域的证据通常不太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11。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影响T细胞免疫的机制来帮助阻止某些癌症的扩散(转移)73。
目前有几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正在调查阿司匹林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以预防或延迟早期癌症(如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和胃癌)的复发81。
虽然初步证据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在预防结直肠癌以外的多种癌症中发挥作用,但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推荐在5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中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用于这些适应症。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阿司匹林预防不同类型癌症的有效性、最佳剂量和长期安全性。这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早期阶段以及在做出任何广泛建议之前需要更确凿的证据。
VIII. 证据综合:不同亚组的效益与风险平衡
年龄是关键因素:
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潜在益处与相关风险(尤其是出血)之间的平衡受到年龄的显著影响。研究一致表明,益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则增加1。
对于没有已知心脏或血管疾病的60岁及以上的个体,目前的医疗指南普遍认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风险可能超过潜在的益处1。
对于已经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且年龄超过75岁的个体,现有数据表明,临床医生和患者应考虑停止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如果其目的是一级预防,因为出血风险可能变得尤其明显21。
年龄是低剂量阿司匹林风险效益方程中的关键决定因素,尤其是在考虑其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风险的增加通常会抵消没有既往CVD个体中轻微的潜在益处。这强化了当前指南中针对年龄的具体建议。
心血管风险分层:
估计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从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中获得净益处,尤其是在40至5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1。
当前的指南建议使用已建立的心血管风险计算器,如ACC/AHA合并队列方程,来准确评估个体的10年CVD风险20。通常使用10%或更高的风险阈值作为考虑在该年龄组中使用阿司匹林的依据。
准确评估个体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