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病毒

# 生存第一
病毒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命体,甚至于可以说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无法离开宿主独自生存繁殖。如果说生命体的第一要务是生存,那么杀死宿主肯定不是病毒的生存策略(不过对于宿主高度密集环境及存在食腐生态链条的情况下,杀死宿主也许是一种生存策略)。
# 自然选择
病毒在宿主体内一代代繁殖,不断累积突变,随着增殖的代际增长,病人体内病毒的基因碱基对多样性越来越大。
- 如果突变造成病毒毒性增强,宿主被杀死,该宿主体内整个病毒谱系也会同归于尽(但不排除食腐生物接续这个病毒家族)。
- 如果突变造成病毒毒性减弱,宿主症状不致命,则病毒可以更多代繁殖更强话这种减弱效应,与宿主的相容性更好,更多机会去感染其他宿主;
- 如果突变使得病毒对抗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变弱,病毒被宿主消灭。
- 如果突变造成传染性更强,则可以在维持相对高毒性的前提下通过传染维持这个谱系存续。
- 传染性弱致命性弱的变异,使得病毒长期与宿主共存,终生封闭在宿主细胞内。如疱疹病毒。甚至于有些病毒直接插入宿主基因,与宿主世代融为一体。比如据研究人类有大约10%的病毒基因。
# 人工选择
如果宿主是人类,人工选择开始呈现巨大威力。宠物、家畜、庄稼的良种培育等,在人为干预下,会在很短时间里培育出并不以自然生存为第一目的的物种,比如形态各异的各种家犬。
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高致命率的病毒谱系也会因为病人被抢救而持续繁殖变异,出现致命性和感染性双高的
超级传染者病毒,并感染大量医护人员。病毒高致命阶段也会延长。而病毒的生存策略会更侧重对抗免疫系统和药物的能力,和在高清洁度环境下的传染性。
此时,病毒的谱系会产生两个分支:医院里的高致病性高致死率的烈性病毒;医院外轻微症状、低致死率的分支。人类的就医行为形成一种人工选择压力:医院里的病毒非常烈性,无论是毒性、传染性,免疫及药物抗性。医院外的病毒分支非常佛性,症状越来越轻微,但是病毒的突变更为多样。
当整个社会开始采用隔离方式避免感染时,同样也会产生人工选择压力:病毒更倾向于发展高传染性,以提高生存能力,并同时进一步降低毒性,避免被送到医院歼灭。
最终,烈性病毒自行了断或者被医院歼灭,而轻症病毒则快速融入常见的流感病毒行列,泯然众人矣。
# 奇怪的推论
- 能够携带病毒走出武汉的人,其病毒必然是毒性弱化了的分支。否则早就进医院了。于是外省的covid-19病人的死亡率低,潜伏期长。当然,能够携带病毒出国的,身体状况更好,病毒毒性更弱。参考钻石公主号。
- 在病毒谱系根部的祖宗级别的病毒,致死率更高。
- 在医院被传染的病人,平均死亡率高。
- 不考虑毒副作用,中药中富含马兜铃酸及其他高致癌的“虎狼药”,也许有可能诱导烈性病毒快速变异,缩短高毒性阶段的时间。说不定真能够以毒攻毒。
- 新型病毒性传染病最关键的是初期的快速反应,尽早隔离,尽早送医,千万不能捂着盖着。病毒发端越细越好。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