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剂量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2022年12月份,曾经有同学在群里发了一段专家的讲话录音。有同学问我对录音中一再强调的病毒传播载量问题怎么看。我当时颇不以为然,认为病毒感染剂量只是影响到是否发病。后来有同学的发言很好,也解答了我的好几个疑惑。

  1. 为什么有些人一直是阴性?
  2. 为什么大大咧咧的人反而没有阳?比如我在机场回家的出租车上遇到的司机,在飞机上后排座坚持不戴口罩的人。
  3. 为什么经常是一家人都不阳。
  4. 为什么上海阳性的大多是无症状的,而爆发后都是严重症状的。

最为关键的原因是传染剂量。累计少量能够逐步建立新冠免疫;大剂量感染必然发病。


下面是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专业。


原来社会面核酸检测然后单独隔离的,无症状和轻症者占多数,这个现象误导了所有人。实际放开后,施行抗原检测和居家隔离,结果有症状和严重症状的比例很大,超出所有人预期,应该说专家也没预料到会这样。但回过头来看,从马后炮角度,从病毒特别是一个新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的交互过程和逻辑规律看,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



核酸检测是在病毒载量曲线的初端就隔离防护了,这个阶段被阳性人后续感染的人侵入剂量都是比较低的,症状就轻微。抗原检测是在病毒载量曲线的后端才隔离防护,被这个阳性人后续感染的人侵入剂量比较大,症状肯定重一些。





固有免疫的能力是有限的,增长也缓慢,但起步早,在病毒侵入组织的几个小时就开始启动了。如果病毒侵入剂量小,固有免疫就会压制下去,无症状和轻症多。相反,侵入剂量大,固有免疫压不住,要考后期的适应性免疫来压,肯定就症状重时间长了。




适应性免疫的T细胞和B细胞要在病毒侵入3天后才逐步启动,这个阶段如果病毒没压制住而开始指数增长,固有免疫的NK细胞只有通过通知下丘脑提高体温,增强自身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被感染组织的速度,来提高压制能力,等待后期T细胞和B细胞的量起来后交班。


如果你和家人同事每天一起,是只吸入一天病毒载量比较低的人排出的,和吸入三天病毒载量高的人排出的,哪个吸入剂量高,应该很明显吧。核酸就是前一项,抗原是后一项。


病毒的曲线都是差不多的趋势,前期低,但后期释放阶段都是指数增长的。每个人固有免疫也有较大差异,NK细胞的数量和活力不同,导致病毒曲线后期高度和下降速度也不同。


最早新冠病毒开始在肺泡细胞侵入,现在是在咽喉部黏膜组织侵入。狂犬病毒一般是随着伤口进入血液循环,最后伺机侵入神经组织,所以其潜伏期更长,多了一个血液循环的过程。


被隔离后接触不到更多的病毒,因此保持了无症状;无症状且抗原检测不出来不被认为是阳性导致基数变小。


任何人,哪怕后期演变成重症的,在病毒早期,抗原也测不出来


如果早期检测早期防护,很多人就保持无症状或轻症。否则,无症状的会演变成轻症甚至重症


现在有居家自测核酸的产品,我觉得应该大力推广。可以减少重症比例,大家也不会太担心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ADHD Algorithm: From Dijkstra to SSSP

ADHDer的自救算法

注意力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