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ADHDer的自救算法

2025年,清华段然教授团队以一篇《Breaking the Sorting Barrier》震撼了计算机科学界,首次打破Dijkstra算法50多年来的时间复杂度瓶颈。更戏剧性的是,这一突破来得正是时候——就在前一年,FOCS会议刚刚用最佳论文奖认证了"Dijkstra的普遍最优性"。 从"已达最优"到"最优被破",这场学术反转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洞察:对于ADHDer而言,这两个算法恰好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时间管理哲学。 太长不看: Dijkstra算法,降维。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去除ADHDer不擅长的时间维度。 SSSP算法,剪枝。缓解选择困难和过度思考造成的偏航。 Universal Optimality of Dijkstra,第一性原理。缓解焦虑,勇敢面对。 时间盒工作法,实践。化劣势为优势,游戏化工作更高效更专注。 剔除时间维度:Dijkstra的第一性原理 Dijkstra算法的核心智慧在于将复杂的全局优化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局部选择:每一步只需关注当前状态下的最优决策,无需考虑未来的所有可能性。这种"贪心策略"对ADHDer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方。 ADHDer的大脑在时间感知上存在先天缺陷——无法像普通人那样自然地建立对未来的具象感知,难以维持长期目标的心理表征。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要求人们制定详细的长期规划,这恰恰击中了ADHDer的认知盲区。 Dijkstra算法提供了一种根本性的解决思路: 彻底剔除目标规划中的时间维度 。不再要求对"三个月后"、"一年后"有清晰的认知,只需要在每个当下的决策节点上做出最优选择。 2024年FOCS论文证明的"Dijkstra普遍最优性"为这种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局部最优策略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必然收敛到全局最优解。这意味着,即使ADHDer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长期规划,依然可以通过专注当下的最优选择来实现人生目标的全局最优。 更重要的是,这种第一性原理的支撑极大地缓解了ADHDer容易陷入的焦虑和恐惧感。不再需要为"没有做好长期规划"而自责,不再需要为"看不清未来"而恐慌。数学已经证明:只要每一步都是当前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最终结果必然是全局最...

The ADHD Algorithm: From Dijkstra to SSSP

In 2025, computer science witnessed one of its most dramatic plot twists. Professor Ran Duan's team at Tsinghua published "Breaking the Sorting Barrier," demolishing a 50-year-old assumption about shortest path algorithms. The timing was almost comedically perfect—just one year after FOCS had awarded its best paper prize to research proving the "Universal Optimality of Dijkstra." From mathematical perfection to mathematical revolution in twelve months flat. For most people, this academic drama might seem abstract. But for those of us navigating life with ADHD, these two papers accidentally outlined the most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 system we never knew we needed. Main takeaways: Dijkstra Algorithm -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 Remove the time dimension from project planning, which ADHDers struggle with most. SSSP Algorithm - Pruning : Prevent decision paralysis and overthinking by eliminating irrelevant choices. Universal Optimality - First Principles : Mathemat...

芯片行业确实很会“包装自己”

芯片制造行业非常擅长用语言构建一种“高精尖”的行业语境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而是技术、资本、人才和地缘政治高度聚焦的结果 —— 当一个行业: 每个厂房造价几十亿美元, 工艺精度以 纳米 计量, 少数几家公司掌握“文明级”技术命脉, 政府愿意为其出上千亿补贴… 那它就需要在外在表达上, 语言、形象、话术 都要匹配这种地位。 🧠 为什么芯片行业特别讲究“用词” 1.  它不是“产业链的一环”,而是文明运作的基础设施 芯片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所有产品背后的“大脑”。 所以它习惯把自己称为: "semiconductor ecosystem"(半导体生态系统) ,强调系统性而非单点生产。 “设备厂不是下游,是 生态伙伴 ”、“代工厂不是服务者,是 制程平台 ”。 2.  技术复杂度太高,需要抽象语言来让人“听懂”又“敬畏” 比如 “EUV” 技术,真正理解的人可能不超过1万人,但媒体都能说: “利用极紫外波段进行纳米级光刻,推动摩尔定律继续前进。” 这时,“精密制造”就变成了“ 超高洁净度光刻空间 ”, “生产车间”变成“ 10纳米洁净室制造设施 ”。 3.  资本密集和国际竞争驱动了话语升级 当一家公司要向政府和投资人申请补贴时,它不能说“我们是工厂”,而要说: “我们是国家级 先进制程节点关键能力提供者 。” 一块硅片,落在“晶圆代工厂”手里是 commodity,落在 TSMC 口中是: “晶圆代工生态系统核心节点中的核心资产(core asset in the foundry ecosystem)”。 🧾 一些典型例子(语言包装的高端感) 普通说法 芯片行业说法 工厂 factory 制造设施 fabrication facility 成本 cost 工艺挑战 process complexity 出错 defect 良率挑战 yield optimization 工艺步骤 step 先进制程节点 advanced process node 合作厂商 partner 生态协同伙伴 ecosystem collaborator 换代 upgrade 工艺演进 technology evolution 🎯 说到底:这是一种“ 叙事权 ”的争夺 谁能定义术语,谁就能定义行业的价值感。 芯片行业知道自己是世界运行的底座之一,它通过用更 优...

第三个小板凳

  慢慢从ChatGPT的shock状态中恢复过来。比起被ChatGPT取代,更难过的是 丧失成就感 。文字和编码工作不像以前那样令人上瘾,几乎一半的工作要依靠AI完成。整篇整篇的草稿不像以前那样敝帚自珍,而是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按下删除键。 也许这就是李世石、柯洁他们面对AlphaGo时所产生的那种无力感和挫败感。 现在总算是想通了(也许是躺平了):类比工业革命让人们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AI革命让人们不再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何乐而不为? 记忆中的一篇小学课本上的文章《第三个小板凳》给我的启发是,也许如同用锻炼和竞技代替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同样可以用于竞技,最起码可以跟自己较劲,挑战自我。 AI最终是趋同演化,泯灭个性。而人之为人,就是要有个性,要有缺陷,要有挑战。

人工智能焦虑症

  人工智能焦虑症:迎接AGI时代的心理风暴 当人工智能(AI)逐渐突破技术界限,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方向迈进时,一种广泛的焦虑也在悄然滋生。与以往技术革命不同,这次焦虑的源头并非仅限于失业风险,更深入的是对人类本质与存在意义的深刻质疑。 AGI为何令人恐惧? 人类焦虑的核心原因在于,AGI并非只是取代机械性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更挑战着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独属于人类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当我们发现AGI甚至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艺术设计、情感交互时,困扰我们的已不再是简单的职业替代,而是我们自身存在价值的危机。 过去人类自豪于自己的创造力、同情心和独特见解,但当这些领域被AGI不断突破时,人类的独特性似乎被迅速削弱。一旦我们不能再清晰定义自身的价值所在,焦虑自然随之而来。 成就感的迷失 人类的成就感一直源自于克服挑战、完成任务,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但在AGI时代,这种成就感受到巨大冲击。当机器可以更快、更精确地完成我们曾引以为豪的任务时,我们的内心必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空虚感。 这种空虚感的根本,并不是害怕机器取代工作,而是害怕我们失去曾经通过工作获得的意义和价值。工作不再是我们成就感的唯一来源,甚至可能成为情绪上的负担和心理上的障碍。 创造力的再定义 艺术家在摄影术兴起时曾经历类似的焦虑,他们曾以为相机会彻底替代画作。然而,摄影并未终结艺术,反而促使艺术走向更加抽象、更具个性的方向。如今AGI的出现也在促使人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也许AGI能够创造出高度技术化的艺术,但人类依然拥有情感、体验和深刻思想的表达优势。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创造力”。未来的创造者或许不再着重于技术实现,而更多在于与人类情感共鸣、哲学思考与个性表达的深度融合。 个性化的困境与机遇 AGI时代将彻底颠覆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人类将面临空前的个性化需求。就像钻石市场通过粉钻这类稀缺个性化产品实现附加值一样,人类在AI主导的时代中,也需要寻找自身独特性的定位。 这是机遇,也是困境:我们如何在被技术主导的世界里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人类未来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为个性化的情感交流、创新的社会互动模式和充满人性关怀的服务。 如何与AI焦虑和平共处 在焦虑中挣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需要的是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AGI时代的到来。焦虑,本质上反映的是我们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应当接受...

重庆的亲民市政

  重庆这座山城,以其独特的市政风格令人惊叹。两个简单的现象,足以揭示其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重庆是全国大城市中唯一采用套内面积计价销售的城市。套内面积,何其重要!试问在其他城市,多少人掏空了腰包,却买了个“虚空”?买了房,却不知自己真正拥有的空间有多少,这是什么道理?那些公摊面积的暗箱操作,让人心生寒意。而重庆,却打破了这种隐秘的游戏规则,将真实的面积摆在面前。这一举动,不是简单的制度改革,而是对市民权利的尊重,是对欺诈行为的有力回击。重庆的市政,似乎是在对那些“公摊面积”的操纵者发出一声怒吼:够了! 第二,重庆的地铁票价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从市区到机场,只需区区5元钱。这简直是在现代城市中的一股清流。看看北京,从市区到机场的地铁票价高达41元,这个价格足以让普通人心疼几天。重庆的5元钱,仿佛是在向全国宣告:我们不玩虚的,不玩花的。公共交通本应是便民的,而不是用来剥削市民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高票价城市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重庆的市政风格,用“亲民”二字已难以尽述。它更像是一种对现有秩序的挑战,是对平民利益的捍卫。那些在房价和地铁票价上作祟的“潜规则”,在重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座城市,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市政对市民的真正关怀。重庆的这种市政风格,不仅仅是政策的体现,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市民利益的坚决保护。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喧嚣和虚伪的时代,真正的亲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重庆,或许不完美,但它的这些举措,足以让我们看到希望。在这个大城市林立的时代,重庆用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亲民,不是难事,只要你真的关心人民。 重庆之行,关于市政的两个感触: 重庆是全国大城市中唯一采用套内面积计价销售的。 坐地铁到机场只要5元钱,对比本次行程到北京机场的地铁价格是41元。

节约

  时间:最宝贵的资源 引言 我们常说“勤俭节约是美德”,这句话从小伴随着我们成长,深深植根于许多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中。然而,正是这些深植的观念,有时会让我们在“节约”中付出更大的代价。最近的一次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珍惜资源”与“合理使用资源”的平衡。 机械硬盘的故事:珍惜资源的代价 我使用的三星移动硬盘作为iMac的主用硬盘已有多年,最近开始担忧其寿命问题。在权衡过后,我决定重新启用iMac的机械硬盘作为主用硬盘,想着这不仅是“珍惜”现有资源,更是一次“环保”的选择。 结果如何呢?几天的使用下来,我发现机械硬盘的速度与效率完全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长时间的文件加载、开发环境卡顿,让我痛苦不堪。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这种选择不仅没能节约资源,反而耗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过去的选择可能对某一时刻是最佳的,但生活的节奏和技术的进步已经让它们不再适用。对过时资源的执念,可能会让我们忽视真正重要的东西。 资源节约与时间利用的冲突 这种思维模式并非只出现在硬盘更换的问题上。回想日常生活,我们有多少次因为“节约某些资源”而不自觉地浪费了更为宝贵的时间? 多年前,我了解到一个有趣的事实: 个人生活用水的总量远远低于工业用水,而个人用水的利用率却比工业用水高得多 。对于个人而言,节约用水固然重要,但如果因此忽视了生活中更重要的事,甚至牺牲了效率与便利,那便是舍本逐末。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时间。时间是唯一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绝对约束。任何行为和选择,若是浪费了时间,都会成为最大的成本。 从节约资源到优化资源使用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单纯地用“节约”去评价一个选择是否明智,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优化资源使用”。 评估资源的实际价值 不同资源的价值因人而异。在我当前的生活和工作中, 时间的价值远远高于硬盘的寿命 。因此,与其节约硬盘的使用寿命,不如选择一个更高效的方案,把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创造和生活。 关注机会成本 在做出任何决策时,机会成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选择节约某种资源时,我们需要问自己:为了节约这个资源,我付出的是什么?是否值得? 长远思考,放眼全局 不同阶段的需求与优先级会有所不同。从长远看,合理投入资源以提升效率,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 更大的节约是创造 ...